对方不服交警认定事故责任

每次交通事故后,交警出具的《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》就像法庭上的判决书,但总有人心里犯嘀咕:这责任划分真的公平吗?《道路交通安全法》第七十三条和《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》第七十一条,当事人对认定结果不服的,确实有权利在3日内提出书面复核申请。不过要这个翻盘机会就像高考填志愿——每人只有一次复核机会,错过这个时间窗口就只能走诉讼程序了。

一、为什么总有人跟事故认定书过不去?

去年处理过个案子,老王开货车被轿车追尾,交警判他全责。老王气得直跺脚:我好好开着车,后车自己撞上来凭啥我背锅?后来调取行车记录仪才发现,他当时突然变道没打转向灯。现实生活中,像老王这样当局者迷的情况太多了。

对方不服交警认定事故责任

很多人不服认定书,归根结底是三个原因:要么觉得交警没看清现场,路口监控刚好被树叶挡住;要么质疑取证程序,像重要物证没提取、关键证人没询问;还有的是纯粹咽不下这口气,明明自己觉得占理却被判全责。但法律规定得明明白白,认定书在民事诉讼中可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,除非你能拿出颠覆性证据。

二、遇到较劲的对方,这三招你得会

第一招叫以静制动。收到对方复核申请别慌,法律规定复核机关只能是上级交警支队。这时候你要做的是把事故现场照片、行车记录仪视频、维修清单这些证据理清楚,特别是能证明对方违章行为的材料,打电话记录、超速证据。

第二招叫借力打力。去年有个案例,李女士被认定全责后,通过行政诉讼把交警队告了。虽然法院维持原判,但这个过程拖了整整八个月。这时候你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,《民事诉讼法》第六十四条明确规定,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。

第三招最狠,叫釜底抽薪。复核维持原认定,就要准备法庭见了。这时候关键看证据链是否完整:现场勘查记录有没有矛盾?证人证言是否可信?车辆碰撞痕迹是否符合力学原理?有个真实的案子,就因为轮胎擦痕方向与认定书描述不符,最终法院改判了责任比例。

三、这些坑你可千万别踩

有人觉得复核申请写得越惨越容易通过,这绝对是想多了。交警支队法制科的人每天看几十份申请,他们最看重的是新证据、新线索。曾经有人写了三页血泪史,结果因为超期一天被直接驳回。

还有人私下找对方协商改认定,这更是危险操作。有个车主被对方承诺改认定就多赔钱忽悠,结果被录下谈话内容反告威胁证人。记住,任何责任认定变更都必须通过法定程序。

四、灵魂拷问:这几个问题你想明白了吗?

Q1:复核申请超期三天,真的没救了吗?

法律规定3天是死线,但实务中是邮寄申请,以邮戳日期为准。有个案例当事人第4天早上8点把材料塞进交警队信箱,结果被认定有效。但千万别赌这个概率,最好在第二天就完成提交。

Q2:新找到的行车记录仪视频算数吗?

关键看视频能不能推翻原有结论。去年有起事故,复核阶段提交的后车视角视频显示前车确实突然刹车,最终责任比例从70%改判为50%。但是无关痛痒的视频,只拍到事故后围观群众,这种证据就没用。

Q3:对方找了律师写复核申请,会不会更占便宜?

律师的优势在于更会抓程序漏洞。有个案子,律师发现勘查民警的执法记录仪没按规定上传数据,最终认定书被撤销。但实体问题还是要看证据,不是请了律师就能逆转乾坤。

Q4:复核期间保险公司催着结案怎么办?

《保险法》规定,理赔时效从双方达成协议开始计算。你可以书面告知保险公司正在复核程序,要求中止理赔时效。有个聪明的车主,在复核期间让保险公司做了车辆残值评估,多争取到2万赔偿。

Q5:认定书被撤销的概率有多大?

各地数据不同,某省会城市交警支队统计显示,受理的327起复核申请中,只有21起改变了原认定,成功率约6.4%。但是涉及人员伤亡的重大事故,这个比例会上升到15%左右,因为这类案件调查更细致。

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

起诉
7日内审查
符合立案条件,7日内缴纳诉讼费
法院受理并立案
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,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
开庭审理
(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),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
宣布开庭 > 法庭调查 > 举证质证 > 法庭辩论 > 法庭调解
调解协议
达成调解协议,双方签收后生效
未达成调解协议
合议庭裁决或裁判
不同意
判决15日内,裁定10内提起上诉
启动二审程序
同意
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
结案
公诉
7日内审查
一审庭审
正常审理(2-3个月)
一审宣判
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,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
有罪/无罪/不负刑事责任
不服判决,上诉(被告10日内)
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
二审法院决定审理
全面审理,上诉不加刑
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(原告10日内)
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
确有错误,抗诉
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
不抗诉
法院立案
5日内
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
15日内
举证答辩
被诉主提出答辩状,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
开庭审理
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、裁定
上诉
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
启动二审程序
不上诉
判决、裁定生效
结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