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冒伪劣产品罪刑事立案流程怎么走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140条,假冒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者、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、掺假,以假充真,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,销售金额达到5万元以上的行为。其刑事立案流程需经过报案受理→初查取证→立案审查→移送侦查→检察院审查起诉→法院审判六大核心环节,操作中涉及证据固定、鉴定评估等专业程序。
一、假冒伪劣案件立案全流程拆解
第一步:报案与受理
发现假货别急着发朋友圈!消费者或企业应向案发地公安机关经侦部门提交书面报案材料,包括购买凭证、产品样本、鉴定报告等。某电商平台商家销售仿冒名牌化妆品,买家需提供订单截图、物流单号、产品开封视频等形成证据链。
第二步:初查与证据收集
警方会在7日内决定是否初查,采取秘密调查、突击检查仓库等手段。去年杭州某假酒案中,民警伪装成采购商潜入窝点,现场查获灌装设备20余台,这种取证方式成功率极高。关键证据包括:假冒商标标识数量、销售账本电子数据、原材料采购记录等。
第三步:正式立案与侦查
达到立案标准(个人销售5万/单位销售20万)后,警方会出具《立案决定书》。新规强调,直播带货售假案需调取直播回放、打赏流水、粉丝群聊天记录等新型证据。曾有大V主播因删除直播记录被追加销毁证据罪,这步操作千万要专业!
二、办案中的三大实战要点
1. 鉴定报告决定成败
找对鉴定机构是关键!食品药品类必须由省级以上药监部门出具报告,奢侈品鉴定需品牌方或中检集团等权威机构认证。某跨境假包案中,因鉴定机构无资质导致证据无效,嫌疑人当庭释放的教训太深刻!
2. 金额计算有门道
已销售的按实际价格计算,未销售的按标价或同类产品中间价认定。有个案子中嫌疑人标价虚高,法院却按正品市场价计算,最终刑期翻倍!记账本、POS机流水、微信收款记录都是认定金额的核心依据。
3. 主从犯认定影响量刑
生产环节负责人定主犯,客服、物流人员被认定为从犯。某微商团队案中,发展下线的"总代"被判实刑3年,而只转发海报的代理被判缓刑,角色定位直接决定命运。
三、5个关键问题答疑
问题1:个人买到假货能直接报案吗?
可以!但单件商品需配合其他受害人证据,建议通过消协集体报案。20名消费者联合举报某网店,总金额超5万即可立案。
问题2:证据不足警方不立案怎么办?
可要求出具《不予立案通知书》,7日内向原机关复议或向检察院申请立案监督。某保健品诈骗案中,检察院经调查后直接指令公安机关立案。
问题3:厂家说自己是代工就不担责?
这是误区!代工厂明知品牌方无授权仍生产的,构成共同犯罪。广东某OEM工厂因未查验品牌资质文件,被判承担同等刑事责任。
问题4:案件移送检察院后还能和解吗?
审查起诉阶段可争取刑事谅解书,但需赔偿+认罪认罚+退赃。某案例中企业主赔偿200万获得谅解,最终量刑减少40%。
问题5:跨境电商涉假怎么处理?
属地管辖+属人管辖双重适用!即便服务器在境外,只要收发货地即可立案。某海外仓售假案中,主犯在缅甸被捕引渡回国受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