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离婚被发现后,会追究哪些法律责任?

假离婚被发现后,会追究哪些法律责任?

假离婚法律会追究什么一些责任

假离婚在法律上被视为真实离婚,其引发的责任主要源于当事人通过虚假意思表示实施的后续行为。法律追究责任的核心在于识别并惩罚利用离婚程序达成的欺诈行为,而非直接否定离婚效力。具体责任形式包括:

一、财产分割风险不可逆 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条款(如房产归一方、债务归另一方)经民政部门备案即生效。若一方拒绝复婚或反悔,主张"假离婚"的一方难以依据"虚假意思表示"要求重新分割财产。法院通常认定当事人应对自身签署的法律文件负责,已有大量案例显示"净身出户"方无法追回财产。

二、债权人可主张撤销财产分割 为逃避债务办理假离婚,将财产转移至配偶名下,债权人可依据《民法典》第538条提起撤销权诉讼。若法院认定财产分割明显损害债权人利益(如将房产无偿转移给无负债方),可判决撤销相关条款。例如(2019)最高法民申67号案件中,法院撤销了债务人夫妻离婚协议中关于房产归属的约定。

三、刑事诈骗责任(特定情形) 利用假离婚骗取国家或第三方财产可能构成犯罪: - 诈骗罪:如通过假离婚获取本不应享受的拆迁补偿、低保、购房资格等利益,数额较大将面临刑事追责。浙江某案例中,夫妻假离婚骗取拆迁补偿款90万元,二人均被判诈骗罪。 - 贷款诈骗罪:假离婚后一方以个人名义骗取银行贷款,若证据显示离婚前共谋骗贷,未负债方可能被认定为共犯。

四、行政处罚风险 通过假离婚规避限购政策购买房产,一经查实,住建部门可取消购房资格、没收定金或已付房款,且列入失信名单。北京市住建委2023年通报的17起违规购房案例中,5起涉及假离婚行为。

五、子女抚养约定可能被强制执行 离婚协议中约定的子女抚养权、抚养费支付等条款具有法律约束力。若获得抚养权一方拒绝对方探视,或未获得抚养权方拒付抚养费,法院可强制执行。

数据佐证风险普遍性 据民政部统计,2017年北京"3·17楼市调控"后一个月内离婚登记量同比激增41%,同期上海、广州分别上涨37%和22%。此类异常波动直接反映政策规避行为,而后续纠纷诉讼量在6-12个月后出现显著增长。

法律对假离婚的规制逻辑在于:民事领域尊重形式离婚的效力,但严厉打击由此衍生的欺诈行为。当事人试图利用法律程序获利时,必然承担相应行为引发的全部法律后果。

假离婚被发现后,法律会追究哪些具体责任?

假离婚被发现后,法律会追究的具体责任主要涉及民事、刑事和行政三个层面。

民事责任方面,离婚行为可能被法院宣告无效。婚姻登记机关或法院可撤销离婚登记,恢复原婚姻关系。财产分割协议可能被判定无效,导致财产重新分配。如果一方因假离婚遭受经济损失,例如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,可向另一方索赔。法院可能判决赔偿实际损失,并调整子女抚养安排。

刑事责任方面,假离婚用于骗取财物、逃避债务或获取非法利益时,可能构成诈骗罪。刑法规定,诈骗数额较大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管制,并处罚金;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,刑罚可达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。涉及逃税、骗取社会福利或贷款时,可能触犯逃税罪或诈骗罪,面临刑事追诉。

行政责任方面,骗取政府福利、购房资格或税收优惠等行为可能受到行政处罚。相关部门如民政局、税务局或社保机构可处以罚款、追缴非法所得、取消资格或列入失信名单。骗取购房资格可能导致房产交易无效,相关证件被撤销。

假离婚如何被追究刑事责任及处罚标准是什么?

假离婚指夫妻双方为了特定目的,如逃避债务、获取额外福利或规避政策限制,虚假办理离婚手续但实际维持关系。这种行为可能构成刑事犯罪,需承担法律责任。追究责任的关键在于识别虚假意图和实际损害。

刑事责任追究通常基于欺诈或妨碍司法行为。如果假离婚涉及骗取财产、福利或逃避义务,可能构成诈骗罪。使用伪造文件或虚假陈述,可能触犯伪证罪或妨害司法罪。追究过程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,检察机关审查起诉,法院最终审判。证据包括虚假离婚协议、财产转移记录或证人证言。

处罚标准依据具体罪名和情节。诈骗罪处罚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罚金;情节严重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。伪证罪处罚类似,可能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罚金。情节特别严重如涉及巨额诈骗或多次犯罪,处罚加重。

预防假离婚风险,建议通过合法咨询解决家庭问题,避免触犯法律。


阅读此文章的还浏览了

起诉
7日内审查
符合立案条件,7日内缴纳诉讼费
法院受理并立案
提前三天通知当事人,公开审理的提前三天进行公告
开庭审理
(简易程序三个月内审结),普通程序6个月内审结
宣布开庭 > 法庭调查 > 举证质证 > 法庭辩论 > 法庭调解
调解协议
达成调解协议,双方签收后生效
未达成调解协议
合议庭裁决或裁判
不同意
判决15日内,裁定10内提起上诉
启动二审程序
同意
当事人履行协议或申请执行
结案
公诉
7日内审查
一审庭审
正常审理(2-3个月)
一审宣判
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,公开审理的提前3天进行公告
有罪/无罪/不负刑事责任
不服判决,上诉(被告10日内)
向原审或上级法院提起上诉书
二审法院决定审理
全面审理,上诉不加刑
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提出(原告10日内)
一审法院回级监察员复查决定
确有错误,抗诉
向原法院提交抗诉书
不抗诉
法院立案
5日内
起诉状副本送达被告
15日内
举证答辩
被诉主提出答辩状,提供证据和行为依据
开庭审理
调解协议法院作出判决、裁定
上诉
收到上诉状之日起10日内提交书面答辩状
启动二审程序
不上诉
判决、裁定生效
结案